计算机学院
 

据于道 精于用 成于业   

 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队伍  党群工作  人才培养  学科竞赛  创新创业  团学工作  招生就业  校友工作 
招生就业
 招生信息 
 就业信息 
招生就业
您的位置: 首页>招生就业>招生信息>正文
计算机学院2008年招生计划
2011-06-27 15:56  

计算机学院2008年招生计划

一、学院和招生专业的介绍

㈠学院简介

学院主要承担全校数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专业教学,办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网络工程三个本科专业,一个信息安全技术专科专业。

学院在岗专任教师77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19人,讲师26人,助教32人;博士1人,博士在读2人,硕士41人,硕士在读17人。高职称教师比例为25%,高学历占57%;其中公共数学教师31人,副高职称10人(占32%),计算机基础教师19人,副高职称2人(占11%)。

学院现设六个教学研究与管理室(高等数学、工程数学、计算机基础1、计算机基础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实验中心(计算机基础实验中心和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中心,共有设备911台套,总价值397.6万元)、教学科研科、学生科、办公室。

现有在校生766人,其中党员98人。

学院按照“深化数学、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改革,确保教学质量,服务专业教学;结合行业、区域需要,办出专业特色,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的人才培养思路,认真开展教学工作。

学院高度重视教师培养,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开办软件工程硕士班,三年来,培养教师17人;培养“双师型”师资,两年培养了9名教师,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增加实践教学内容,突出应用能力培养。本科专业实践学时都达到总课时的26%。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建立了工程项目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模式,学生模拟工程项目的环境,按照企业软件开发过程开展实习,在实习中巩固所学专业知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积极开展教改,加强专业基础课课程建设,开设网络学堂;推行学研结合,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开发,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

学院专业教学质量提高明显,学生考研人数及层次不断提高。2005年考取研究生1名,2006年考取研究生5名,2007年考取9人,特别是考入了重点大学的学生人数明显增加,比如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名牌高校。学生理论扎实,创新能力强,部分学生成为中国红客联盟、黑客联盟主要成员,具有一定影响,他们开发网络扫描、注入、木马、攻击软件30多个(部分软件成为VIP用户收费软件)。

学院学生工作以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党建、团建为龙头,以寝室文化建设为基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以校风学风建设为重点,以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队伍为保障,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本着“尽一切可能为学生成才,想一切办法为学生服务”的学生工作理念,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院组建了以突出学生专业技能优势和综合素质的协会13个,其中计算机网页制作协会为攀枝花市当地多家企事业单位建设网站获得巨大成功。

学院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把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作为目标。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专业技术基础和应用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㈡招生专业简介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和应用的高级专门科学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从事研究与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在掌握坚实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基础上,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内容,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

主干课程: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汇编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操作系统、编译原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原理、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等。

专业方向:计算机软件设计与控制方向,计算机网络通讯及多媒体方向。

就业去向:毕业生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系统设计、应用、科技开发和技术经济管理等岗位任职。

2、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有扎实的数学基础,掌握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技能,特别侧重与计算机软件和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相关计算问题的处理,具有工程背景的信息与计算科学方面的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数学分析、大学物理、高等代数、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软件工程、计算机图形学、数值计算方法、并行算法、数学实验、信息科学基础、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

专业方向:算法与计算科学方向,信息及软件开发方向。

就业去向:毕业生适合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信息处理、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开发和系统设计以及技术经济管理等岗位任职。

3、网络工程(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的掌握计算机科学与网络技术、网络工程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受到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良好训练,能将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从事网络管理、试验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和维护运营工作的应用型创业人才。

主干课程:电路原理、数字逻辑电路、离散数学、高级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网络操作系统、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网络数据库、计算机网络工程、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等,以及富有专业特色的2-3门课程。

专业方向:网络应用及系统开发方向,网络系统管理及安全方向。

就业去向:毕业生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部门从事计算机网络工程领域的研究、设计、应用和管理工作。

软件工程(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的掌握计算机科学与网络技术、网络工程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受到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良好训练,能将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从事网络管理、试验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和维护运营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主要课程:电路原理、数字逻辑电路、离散数学、高级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网络操作系统、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网络数据库、计算机网络工程、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等,以及富有专业特色的2-3门课程。

专业方向:软件设计及应用方向,软件集成与部署方向。

就业去向:毕业生能够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软件工程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开发应用等方面的工作。

信息安全(专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信息安全专业必需的文化基本知识与专业理论知识,具备必须的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库和网络适应知识,从事计算机系统信息安全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学生主要学习信息安全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与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数据和网络知识,学习网络和通信安全,计算机安全及应用,通信和信息安全理论,密码理论与技术等。

主干课程:高等数学、高工专物理、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密码学、计算机安全技术、通信安全保密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技术与系统等。

就业去向:毕业生能够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信息安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信息安全领域方面的工作。

二、招生计划数

㈠招生专业及生源分布

专业

人数

省内(%)

省外(%)

网络工程

100

90

1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00

90

10

信息与计算科学

50

90

10

软件工程

50

90

10

信息安全(专科)

50

100

合计

350

㈡报送招生计划的理由

1、软件工程为新办专业,原则上按50人规模招生,若生源充足,可调整到80-100人左右。

2、网络工程是2007年新办专业,虽然有部分学生转专业,但生源较好,学生素质高,发展不错。

3、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为学校品牌专业,招生规模相对稳定。信息安全专业学院力争在今后2-5年内升为本科专业,现保持原招生规模比较恰当。

三、学院的办学条件、各专业的师资力量、各专业的在校生数、试验实习条件、专业概况、各专业的就业前景

㈠学院办学条件

1、实践教学条件

计算机学院现拥有较为完善和系统的实践教学条件。计算机学院下设两个实验中心,分别为计算机基础实验中心和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中心,承担全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和专业类课程的实验教学。

⑴计算机基础实验中心

中心位于分析测试中心4-6楼,下设计算机基础实验室(有12个标准机房)、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数学基础实验室、数学建模实验室等4个实验室,总面积约1500M2,设备687台套,总价值272万元。中心面向全校所有本专科学生开设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以及计算机学院软件类实验课程。2007年被学校评为重点试验室。

⑵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中心

中心实验室分布在分析测试中心6、7楼,下设网络安全实验室、网络基础实验室、计算机维护实训室、计算机硬件综合实验室、计算机综合设计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应用实验室、微机接口技术实验室、教师实验室等8个实验室,总面积为800M2,仪器设备总值为126万元,配置微机等设备共计225台套。中心面向全校理工类10余个专业开设了至少30门实验教学课程,实验课程包括计算机软件技术、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等。

2、师资

学院在岗专任教师77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19人,讲师26人,助教32人;博士1人,博士在读2人,硕士41人,硕士在读17人。高职称教师比例为25%,高学历占57%;其中公共数学教师31人,副高职称10人(占32%),计算机基础教师19人,副高职称2人(占11%)。因新办专业前两年所需计算机专业教师不多,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专业开设后,可通过每年逐步引进、培养的方式解决。2008年学院拟进6名研究生。

3、管理

计算机学院目前管理队伍比较年轻,但具有合作、开拓及创新精神,有较高的管理经验及办学经验,有信心将学院办好。

4、图书资料

学院充分利用学校投入的图书资料经费和学院部门基金积极进行专业图书资料建设工作,现有专业图书5万余册,价值100余万元(包括学校图书馆藏和学院资料),建立了教材样书库。

5、在校生人数

专业

学生人数

毕业时间

04计本

111

2008

04信本

45

05信专

36

小计

192

05计本

84

2009

05信本

48

06信专

41

小计

173

06计本

82

2010

06信本

60

07信专

39

小计

181

07网络

88

2011

07计本

81

07信本

41

小计

210

总计

756

6、实践实习条件

计算机学院在成都、攀枝花等地建有多个教学实习站点,与“四川华迪职业技能培训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国信安信息产业基地有限公司”、“四川托日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攀枝花市信息中心”“志林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保证了实践环节的教学。

7、就业前景

⑴网络工程

本专业一直是人才市场的热门专业,毕业生可在研究机构、政府机关、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网络系统教学、科研、应用系统开发、系统管理以及计算机网络系统规划、设计、施工、维护等方面的工作。也可报考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继续深造。

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近三年来毕业生平均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3%以上 。毕业生可到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从事计算机软、硬件方面的应用、开发、研究和教学等工作,也可报考计算机学科的研究生继续深造。

⑶信息与计算科学

近三年来毕业生平均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信息时代的到来,对网络人才的需求,使得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适应领域得到了扩张,但相应对人才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不仅要有扎实的数学基础,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练使用计算机,具有基本的算法分析,设计能力及较强的编程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某些实际工作中或应用领域中的科学课题;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软件开发能力,有严谨的逻辑思维力,能对复杂的现象进行分析、计算的能力。毕业生适应的工作领域有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信息产业、企业、事业单位或行政机关等部门以及从事与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有关的研究,教学、开发和管理工作。

⑷软件工程

近三年毕业生在全国人才需求量排行榜上一直稳居前列,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很好,就业率达 90 %以上。毕业生可以在计算机软件领域从事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件系统开发、技术支持与维护、软件项目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到科研院所、教育、企事业和行政管理等单位从事相应的工作。

⑸信息安全

本专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是本世纪初才设立的专业,我校于 2004 年首批招生。本专业与政府、国防、金融、制造、商业等部门和行业密切相关,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毕业生可在计算机、通信、电子信息、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电子政务等领域,在政府、金融、商业、企业等部门,从事信息安全产品研发、信息系统安全分析与设计、信息安全技术咨询服务、信息安全教育、信息安全管理的科研、教学、管理、开发等工作。

四、为完成招生计划所采取的措施

1、制定2008年1月10日前制作1000份学院宣传资料指定各专业班委发往原毕业母校。

2、2008年5月查询省内部分中学邮件地址,通过邮件发送各校。

3、2008年5月在省内报刊专门宣传学院。

4、2008年5月到攀枝花市各普通高中学校宣传。

五、其他需要说明或补充的地方

1、鉴于学院专业学习和发展的特殊要求,建议计算机专业学生录取数学与英语分数应比全校平均分高10%。

2、凡在学院报到的学生,四年内转往学院外专业人数控制在4%以内,学院外转往学院专业控4%以内,学院内部专业转移控制在4%以内。

六、招生就业工作联系人

袁继敏 院长、党总支副书记(主持工作) 0812-3371919 13882358608

刘玉斌 党总支副书记 0812-3371819 13508226973

邓勇军 学生科负责人 0812-3373838 13882320837

攀枝花学院计算机学院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十三日

关闭窗口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大数据学院)  地址:攀枝花市机场路10号
电话:0812-3372699  邮编:617000

管理员入口